当前非瘟背景下,无论是复养猪场抑或拔牙稳定猪场都必须面临两个重要问题,即一方面剔除猪群中的阳性,另一方面在于去除环境中的阳性,而对于猪舍来说,是猪赖以生存且接触最多、最为直接的环境。因此如何做好发病猪舍的彻底消毒,开始复产或拔牙稳定后的连续生产将至关重要。在经历一年多众多防非复产案例后,我们总结了关于如何针对发病猪舍做好消毒的一些看法及经验教训,以供猪场参考!
针对发病猪舍消毒,需避免以下认知误区(因为认知决定操作是否正确):
避免认知误区一:认为猪舍消毒就是简单喷洒烧碱、喷洒石灰。
现实生产中切不可听信“某某猪场简单洗消后再进猪一点问题都没有”。时刻警惕非瘟体外生存能力是很强大的,至于数据我们在各种资料中都经常见到,这些都是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我们只有避免这一误区在清洗消毒过程中才能谨慎对待。
避免认知误区二:勿让消毒过程变成散毒过程。
病毒为实现其快速传播,感染后的病毒的排毒量是十分惊人的,正如一滴口蹄疫病猪的水泡液可感染100万头猪,非瘟病猪的1mL血液所携带病毒足以感染10万头健康猪并不是危言耸听,所以病死猪的唾液、粪便、尿液所到之处即是污染之处,而在消毒过程中人员的接触、物料的流动、生物媒介的流动将会成为散毒过程,影响健康猪群或污染原本干净区域。
避免认知误区三:没有消毒流程或消毒流程不合理。
合理的流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合理的消毒流程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避免认知误区四:消毒结果无法评判。
虽然我们按流程辛苦做完消毒工作,但没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确定是否消毒彻底,当需要再次利用栏舍时我们是没底的,就像引进的猪群是否带毒必须通过严格检测是一样的道理!
在复产和拔牙操作过程中,我们针对发病猪舍消毒总结了如下操作流程:
非瘟背景下针对发病猪舍洗消流程图
(一)隔离封锁
◆将发病猪舍看作为猪场小的疫点,划定区域范围;
◆起到警示、消毒人员路径规范作用;
◆避免人为的、物品的、生物的因素导致场内扩散;
◆最好采用物理方法实现隔离阻断(比如彩钢板);
(二)初次消毒
初次消毒目的避免重点污染区域、物料或工具等过高的病毒载量成为后续消毒过程的散毒源,包括消毒前准备和重点区域消毒。
消毒前准备:
1)人员及分工(懂生物安全及消毒知识)
2)消毒物资(尽量一次性购买,避免多次重复购买引入外界病原,消毒物资同样需要消毒)
3)初次消毒前做好发病舍杀虫,避免虫媒、老鼠等成为传播媒介污染正常区域
4)做好消毒期间用水来源及污水排放规划
重点对象初次消毒:
1)初次消毒重点对象包括排粪、排尿处,水嘴、料槽、下水道,栏舍2米以下区域
2)可用5%烧碱溶液进行喷淋覆盖
3)下水道采用5%烧碱溶液灌注浸泡
4)重复初次消毒3~4天,每天一次
(三)清理
◆移动一切可以移动物品
◆拆卸一切可以拆卸物品
◆一次性物品(饲料、兽药制品)、木制品集中焚毁
◆可重复利用物品集中反复多次浸泡消毒
(四)泡、洗
对于任何物体消毒,干净是消毒的基础,只有干净才能实现消毒剂与物体表面残留病毒的真正接触。现实中我们发现非瘟病毒是能实现场内短距离传播的(试想我们平时所能看见的尘埃都可随风飘散),而我们使用高压水枪清洗时工作强度大、用水量(有机物难冲洗)、难度大(墙面、顶棚)、存在死角,更有可能高的压强喷射时会造成短距离传播。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建议猪场在作为初次消毒后,使用速清进行泡洗。
(五)洁净度检测
是栏舍消毒流程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后续消毒的保证,若洁净度不合格,需重复泡洗工作才能开始后续消毒流程。
洁净度检测包括两个方面:
◆肉眼评判:无见本色,容易忽视死角;
◆ATP荧光取样检测:猪容易接触到的地方,如料槽、水嘴、水线、墙面取样检测,要求不锈钢、塑料材料RLU≤30;水泥地面RLU≤100。
(六)全面消毒
◆第一次:5%烧碱
◆第二次:第一次消毒干燥后菌敌(戊二醛)(1:200)第二次消毒
◆第三次:第二次消毒干燥后使用净水3.9(1:1000)或灭毒威甲(1:200)第三次消毒
◆干燥: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短,60℃20min
(七)消毒评估
(八)封闭熏蒸
◆每立方米加高锰酸钾40g+甲醛80 ml(1:2);或二氯异氰尿酸钠熏蒸消毒;
◆环境温度>24℃以上、相对湿度达到60~80%;
◆对于空间较大的栏舍可以分开隔断熏蒸,密闭熏蒸12~24小时。
(九)其它
其它不可忽视的重点、难点消毒也是我们在消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比如料线、水线、水帘、精密仪器需采用合适的消毒方式及消毒剂进行有效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