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非洲猪瘟背景下重新认知并合理寄养——猪场如何做到正确的寄养
规模化养猪生产过程中,由于群体数量众多,多会出现某些母猪有效奶头有限、所产仔猪均匀度差、产后奶水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为提高断奶成活率、保证断奶重及断奶均匀度多需要寄养操作。但在非洲猪瘟或疫病背景下,人们需要尽量减少甚至规避寄养的负面影响。文章将结合一线实践经验,以期为猪场正确认知并合理寄养提供借鉴。
猪场如何做到正确的寄养无论是非洲猪瘟背景下还是正常生产状态下,不可否认寄养存在其必要性。人们理应通过前期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甚至规避寄养的操作,比如做好后备母猪的选种入群,特别是针对其泌乳性能的乳腺发育选择,后备培育及乳腺发育的重要阶段补充生殖及泌乳相关的营养以促进其乳腺正常发育。做好配种前期的饲养管理,以期产生均一且发育成熟的大卵泡;做好孕期包括胚胎着床、怀孕中期及重胎期的饲养管理,以提高胎儿的整齐度及活力。
1 寄养的原则
基于现实中的差异性,在寄养操作中,需遵循以下寄养原则。
1.1 健康原则
1)非洲猪瘟或疫病背景下尽量减少寄养频率甚至不寄养,尤其是跨栋舍寄养;
2)正确区分仔猪的营养不良和患病,病猪不能寄养(尤其是腹泻);
3)仔猪出生24h后吃足初乳再寄养;
4)奶妈猪营养状况差不能承担寄养任务。
1.2 匹配原则
1)寄养的仔猪和收养栏内仔猪在体重、活力上相匹配,向前寄养调大(强)的仔猪、向后寄养调小(弱)的仔猪;
2)在仔猪出生后6~72h之间进行,母猪间生产日期相差不超过1d,确保奶水与仔猪营养需要的匹配。
1.3 安全原则
1)晚上开始寄养,母猪乳胀和仔猪饥饿时放出吃奶;
2)在寄养的仔猪身上涂抹代养母猪的尿液,或与收养栏猪保温箱接触半小时后开始寄养,并密切关注1~2d;
3)作好仔猪耳号等标记与记录,以免发生系谱混乱。
2 寄养的时间及方式
2.1 交叉寄养法
1)一般在24h后,或产后3~4日龄;
2)一般先统计和评价同栋舍每头母猪的有效乳头数及带仔能力,将仔猪按照体重进行区别,分别寄养于不同的母猪。使同一窝内仔猪较为均匀,以提高仔猪断奶均匀度。
2.2 提前断奶寄养调栏法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一种新的寄养调栏法,在非洲猪瘟背景或正常生产状态下更为安全、更能有效达到寄养的目的。
1)操作关键:以一栋产房48个栏位为例,产房进猪前预留4个空栏;
2)调栏操作:在该栋产房所有母猪分娩后15日龄,体重大于5.5kg仔猪提前断奶至预留空栏,一方面空出最有效乳头给弱小掉队仔猪,同时减轻母猪带仔负担,避免不同栋舍突发类似腹泻等疫病情况下疾病交叉感染;
3)针对调栏后的断奶仔猪采用:人工乳(饲喂2d)→粥料(人工乳+乳猪料)→乳猪料,过渡饲喂方案。
3 结语
现实生产过程中母猪有效乳头数不够,乳房发育不均匀,不同母猪窝间产仔猪数存在差异,同窝新生仔猪均匀度、活力强弱不一,不同母猪产后奶水质量存在差异。当产房出现这些差异时,是需要人们通过合理有效地寄养来规避这些差异,以提高断奶成活率、断奶重及断奶均匀度。当前非洲猪瘟背景下,对猪场的影响是深远的,要尽可能通过营养、规模操作流程以尽量减少生产中不必要的接触操作,减少生物安全交叉,也就是我们需要做好安全与生产的权衡,因此正确的认知和合理地寄养,才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同时起到提高猪场生产成绩的重要作用。
猪病如何“看”出来 健康猪的生理活动非常有规律,如果发现异常现象就应引起注意。因此,通过“看”可以防范很多猪病。
看动作 健康猪尾巴不停地摇摆,且能迅速灵敏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健康成年猪贪食好睡,若给予食物则应声而来,饱食后卧地嗜睡,遇有生人接近,即起立举目并不断摇尾;若有头尾下垂等现象,则为病猪。
看皮肤 健康猪皮肤光滑圆润,肌肉丰满;如猪皮粗硬而且缺乏弹性,有肿胀、溃疡、红斑、烂斑等则是有病的表现。
看毛色 健康猪毛色光亮润泽,如果猪毛粗硬、缺乏弹性、杂乱,便是病猪的表现。
看鼻盘 健康猪鼻盘湿润有汗球;如猪鼻盘干燥无汗珠,鼻孔内有大量黏液溢出,这是病猪的表现。
看眼睛 健康猪眼睛明亮有神;病猪则眼睛无神,有泪,带眼屎,眼结膜充血潮红。
看颈部 健康猪头颈部活动自如,无肿硬现象;如猪的头颈动作不自如或有肿胀和发硬现象,则是病猪的表现。
看呼吸 健康猪正常呼吸每分钟10~20次;如果腹式呼吸过快或过慢则为不正常。
看尾部 健康猪肛门干净无粪便;如发现猪肛门及其周围,甚至尾巴粘有稀粪或肛门内直肠脱出或尾下垂不动弹,则是病猪的表现。
看食欲 健康猪食欲旺盛,如食欲突然减退,吃食习惯反常,甚至停食是病态表现;若食欲减少,喜欢饮水,则多为热性病。
看睡姿 健康猪一般是侧睡,肌肉松弛,呼吸节奏均匀。病猪常常整个身体贴在地上,疲倦不堪地俯睡,如果呼吸困难,还会像狗一样坐着。
看粪便 健康猪粪便柔软湿润,呈圆锥状,没有特殊气味。若粪便干燥、硬固、量少,多为热性病,粪便稀薄如水或呈稀泥状,排粪次数明显增多,或大便失禁,多为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仔猪排出灰白色、灰黄色或黄绿色水样粪便并带腥臭味,为仔猪白痢、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传染病,粪便中常混有粘液脓液及血液等。
看尿液 健康猪尿液无色透明,无异常气味,病猪尿液少且黄稠。母猪分娩高危助产操作,你的猪场有吗?
一、猪场对母猪分娩助产的认识误区误区1、母猪分娩必须助产
在母猪健康度较好,无不良应激的情况下,母猪分娩期间不用采取任何助产措施,仔猪也可顺利娩出,饲养员只需专心做好接产工作即可,正确接产五步曲:1)擦,擦掉仔猪口鼻黏液,防止羊水倒吸,影响肺部功能;2)断,在离仔猪8-10cm处断脐,防止仔猪脐带因数量多或长度长打结,导致拉扯损伤;3)干,及时干燥仔猪身上的羊水,防止仔猪因出生前后环境的温度差导致冷应激过大受凉;4)哺,及时辅助仔猪固定奶头吃初乳,保证摄入足够的母源抗体,提高仔猪机体抵抗力;5)记,不论仔猪活力,详细记录好每头仔猪出生时间,方便监控产程长短。常规、紧急助产乱用,操作不当误区2、只要仔猪出来,习惯性掏产
分娩间隔超过30 min,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仔猪下产道了,便首选掏产。须不知,掏产对母猪产道的损伤是极大的,尤其是大大延迟母猪产后胃肠功能和子宫复旧的恢复时间,极大增加了母猪产后上料和产后护理的工作难度和成本,母猪表现产后流脓严重,上料不佳,泌乳力不强,仔猪吃不到足够的奶水,机体抵抗力差,无形之中为细菌(如链球菌)和病毒(尤其是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侵袭制造了机会。母猪弓背疼痛感巨烈,未消毒强行掏产二、后期着力妊娠母猪的产程缩短工作,辅助助产更安全有效
1、产前补充营养元素,保证产力充足妊娠后期母猪调理工作往往最容易忽视,而后期的调理工作如果做到位对缩短产程是事半功倍的,如产前20天至分娩前饲料中辅加多美诺1Kg/T,及时补充气血可有效预防母猪产程过长,显著提高初生仔猪活力,减少死胎和弱仔的产生,同时能促进母猪产后恢复。2、瞄准助产介入时机,选择正确助产方式铭记助产先后顺序:生产实际中,母猪由于分娩应激,破羊水后第1 头仔猪出生和第2头仔猪出生时间会适当偏长一些,一般不超过30 min,如果第2头仔猪出生20-30 min后还未见仔猪分娩,便要介入助产工作了,助产分常规助产和紧急助产两大类,禁止常规助产和紧急助产乱用,常规助产六字诀:凉、静、输、摸、踩、拉;紧急助产六字决:探、站、灌、助、掏、剖。具体使用情况:1)分娩间隔时间超20 min,正确使用常规助产方式,首选凉、静、摸前三种方式,如果仔猪产出5-6头或母猪表现虚弱无力,适用输液助产,若输液后母猪努责频繁,5 -10 min后仍不见仔猪娩出,便采取踩母猪肚子的助产方式,根据母猪努责规律,把握好力度,如果仔猪到了后驱可见仍分娩不出,便可采取拉的助产方式为母猪节省产力;2)分娩间隔时间超30 min,使用紧急助产方式,优选探、站、灌前三种方式,首选确认仔猪是否已下产道,如果仔猪顺利下产道迟迟不见出生,考虑胎位不正的因素,把母猪拍起站立几分钟,若5-10 min后仍不见仔猪娩出,考虑羊水不足,疼痛的原因,给母猪灌1瓶温热的宫炎净,增加羊水的同时可以消炎镇痛,再辅助使用常规六字诀凉、静、输、摸、踩、拉助产,如果所有助产方式都尝试了仔猪仍出不来,再建议向组长申请掏产操作,同意后方可进行掏产助产,母猪分娩时剖产助产极少使用,需要向场长汇报申请允可。结 语猪场首要工作:保证母猪群健康度,能不助产就不助产,尽可能减少产道损伤,不轻易选择掏产助产,必须助产的母猪,优先选择常规助产方式,必须紧急助产的,在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助产先后顺序操作。养猪繁育过程常用的五大技巧 技巧之一:产床下面抓小猪
小猪从产床上掉到地面,饲养人员围着产床抓小猪,往往累得满头大汗也抓不住;或者是干脆不抓,让小猪在地面睡着后再抓。上面两个情况都不可取,一是太费工作量,二是对小猪有伤害,因为小猪长时间无法吃奶,同时接触产床下的脏物,很容易感染疾病。
正确的做法是,抓一头与地面小猪同窝的子猪,放在地面,左手抓住小猪后腿,人蹲在该小猪的产床一边,跑出来的小猪听到同窝小猪的叫声或看见同窝小猪,会主动地向其靠拢,饲养员待小猪跑到合适距离时,突然伸右手将小猪抓住;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将跑掉的小猪"绳之以法"。
技巧之二:赶猪的学问
有人会问,赶猪谁不会?但如果在猪场工作时间长了会发现,如果不讲究方法,赶猪会非常累,甚至人会被猪拱翻,因此受伤。
其实养猪的道理很简单,主要是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
一、猪有眼。一般猪不会往墙上撞,但猪的眼不亮,它看不清墙是什么东西做的,所以一道布墙都可以把猪挡回去(但不能让猪碰到,否则猪会冲过去)。
二、猪耳朵好使。赶猪时,用一根长一些的杆子击地,猪听到后面有声音它往前走,左面有声音它向右拐。
三、猪随群。赶一大群猪比赶一头猪容易,所以卖猪时保持猪的队形是很关键的。
在赶猪时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给猪设计一条路。也就是进猪舍或是售猪时上车,都有一条人为设计的路,这条路的墙最好是固定的结实的墙。如果没有,可以使用临时墙,如用铁栏杆代替,用长的彩条布代替(也可以用饲料包装袋缝合成长条布),也可以用其他不透光的板等,让猪看见只有向前才是对的,这样猪一般都会顺着人给它设计的路前行,这个办法对于母猪转群时比较实用。
2、临时墙。也就是猪看不到前面的路,这在猪回栏时常用,用专用赶猪板、铁栏杆、木板都可以,实在没有合适手的物品,一个人蹲下也可以让体重小一些(100千克内)的猪返回去;千万不要*去拦猪,否则猪会从裤裆中穿过,将人顶一个大跟头。
3、以喊代打。人在后面喊叫,猪往往向前走;但如果人用很细的木条打猪,又没有给猪明确的指示,猪往往不知该如何办,经常返回头来,更加难赶。
4、赶刚产子母猪。母猪护子,一般产后不愿离开,但如果拿一头它的小猪在前面,而且让猪闻一下,母猪很容易跟着拿小猪的人走。
5、赶出栏肥猪。如果遇到同一圈猪不整齐,而客户又要求均匀的话,就只有从圈中挑猪了,这时如果用一块长条布,将选中的猪兜住,猪很容易被赶出去,减轻抓猪的工作量。
赶猪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愿猪友看后能给以更多的补充。
技巧之三:三点定位
吃、拉、睡三点定位对育肥猪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几个办法可供参考:
一是料定位:在准确定猪躺卧的地方撒一些料,猪一般不在料上拉屎撒尿,但会在上面躺卧。
二是粪定位:在猪应该排屎尿的地方,先放一些脏物,猪会主动走过去。
三是夜间定位:晚上花一点时间,将躺卧地方不对的猪哄起,赶到该躺卧的地方,直到它们稳定睡好。
四是水定位:在猪拉屎尿的地方放一些水,甚至占到大部分圈舍面积,将猪逼到很小的区域,待猪固定躺卧地点后,将水清除干净。
五是木板定位:一般子猪从保育舍转到育肥舍时,温度都会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再加上保育舍多是网床,育肥舍多是水泥地面,有时地面还是湿的,这样猪会感到很冷。在需要定位的地方给猪铺一块木板,猪会主动躺在上面,也就不会在上面拉屎尿了。
六是墙角定位:刚转入的子猪一般喜欢在避风的地方躺卧,所以墙角和墙边就成了猪定位躺卧的地方,所以刚转入的猪就需要我们为他们设计好墙边或墙角。如果需要猪在靠近门口的地方躺卧,则要在门口堵一木板或其他物品,猪也会主动去躺卧。
七是分栏定位:有里外间的猪舍,可在猪入舍时将二者隔开,待猪在外间活动熟悉后,天黑前将猪赶到里间,因进里间前猪多在外间拉屎尿,这样也就形成了习惯。
技巧之四:人工拌料
养猪生产中,人工拌料的时候很多,饲料过渡时需要拌料,料中加药时需要拌料,采用湿拌料时需要拌料。但生产中常出现拌料不均匀现象,同时也存在费时费力现象,下面将拌料的体会和自认为比较合理的拌料方式介绍如下:
一、过渡拌料。因其需要过渡的料比例相差不大,所以可以采用金字塔拌料法,该法是搅拌机使用以前广泛采用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金字塔式拌料法:首先按原料数量的多少依次由下向上均匀堆放,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圆台,原料最多的在底层,最少的在顶层,然后从一边倒堆,变成一个新的圆台。经过人工搅拌和饲料自身的流动,一般6次到8次就可搅拌均匀。这种方法简便实用,适合在原料数量大、品种数量多的情况下采用。
二、料中加药。料中加药时,采用金字塔拌料方式就不合适了,因为双方比例相差过大,而应该采用逐步多次稀释法:这是混合品种少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如将100克药品加入到10千克料中,先将100克药和100克饲料混合均匀,再将这200克混合物和200克饲料混合,变为400克,这样依次加料,直到全部混匀为止。这种方法能保证混合的均匀度,但显得有些烦琐。料中加药如果不均匀会严重影响治疗或预防效果,甚至会出现药物中毒,所以费事一些也是必要的。
三、湿拌料混合法。这个工作是多数猪场每天都在进行的工作,我们的方法是使用料车拌料时改变人们先放料后加水的办法,而是先加水后加料。因为料比水重,才会不断地向上渗透;这样的好处第一是有水的料与料车摩擦力小,容易翻动;第二是不会存在死角,如果放水和料后稍停一会更省力。
技巧之五:小猪采血
抗体监测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一环,抗体监测需要将猪血采出化验。采血对于体重大的母猪比较容易,因为血管较粗,可以轻易找到,但小子猪血管很细,非常难找,而且即使找到,采血速度也很慢,让许多技术人员很苦恼。这里介绍前腔静脉采血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如下:
将猪面朝上固定,全身成一直线,前肢上抬,这样在胸前部会出现左右两个明显的小窝,将针从这两个小窝斜着向对侧肩关节顶端刺入,直接找前腔静脉窦,熟练的话几秒钟就可采到足够的血。如站立或倒提采血也可。
注意:采血时要使用合适的针头,10千克以内的猪使用38毫米长的细针头即可,50千克以上的猪最好针头再长些,使用专用采血针头更轻松。